????“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全面創(chuàng)新,我們要堅定不移的走科技強國之路,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從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從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到深化科技開放合作?!?/p>
以上表述中,一語道破了我國的科技現狀與發(fā)展方向。不但要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 更要做到自主可控,走科技強國之路。
在筆者看來:沒有生態(tài),再好的產品也只能作為擺設,無法生成價值輸出。這一點在IT圈內表現的尤為明顯,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龍芯。
龍芯也叫Loongson,原來叫做GODSON,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設計的通用中央處理器,采用精簡指令集MIPS架構。龍芯1號在2002年就完成研發(fā),主頻266MHz。最新的龍芯3號主頻達到1GHz,峰值計算能力達到16GFLOPS,具有很高的性能功耗比。
龍芯在中國人眼里就是“國產最強”的代名詞,無論是跑分,還是性能甚至會超過市場上主流的處理器。搭著“國產”這班列車,龍芯獲得了政府很多資金、 政策支持,每次發(fā)布都會引起一波關注。
那么,從第一顆龍芯誕生到現在,十五年過去了,龍芯到底有沒有得到市場占有率,眾所周知。目前,在太空中有三顆北斗衛(wèi)星定位星是采用龍芯芯片在軌運行。但是在市售情況來看,在衛(wèi)星上用龍芯和讓每個人都用上龍芯,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對于消費者而言,買了龍芯電腦最大的問題是,系統(tǒng)、軟件整個IT生態(tài)的不兼容。對于習慣了windows系統(tǒng)的用戶而言,裝不了windows系統(tǒng),電腦只是個盒子,產品性能再高也沒用,更何況還可能出現無法處理的不穩(wěn)定情況。
畢竟實驗室與市場/商業(yè)化,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在今年6月份獲得世界HPC大賽第一名的神威太湖之光,同樣采用了國產芯“申威1600”處理器。然而比較尷尬的是采用這款65nm制程工藝,主頻達到1.1GHz,雙精浮點140G國產處理器的超級計算機卻無法運行一下常用的軟件。
國產芯迷局 “曲線救國”路
在中國,國產芯就是一個大IP,搭上這班列車能夠帶來不錯的收益和市場反響。 為此,不少人對此趨之若鶩,但在這國產芯迷局中,怎樣才是走出迷宮正確的道路呢?
據《紐約時報》爆料,中科曙光公司(與聯想同出中科院一門)正在于AMD達成協(xié)議,準備成立合資公司。在這筆近3億美元的協(xié)議中,包括了AMD將芯片技術授權給與中科曙光合資成立的企業(yè),制造服務器芯片。
從全球HPC大會的歷年數據來看,中科曙光一直在國產超算中占有領導地位。而此次合作也將在超算領域進行進一步研發(fā),或將提供兼容性更好,更全面的處理器芯片,將超算性能與應用更好地結合。
雙方成立中外合資公司,這種合作模式從2015年9月第八屆中美互聯網論壇上開始,成為了一種新風尚。浪潮與思科合作、微軟與中國電科合作、微軟與紫光合作、滴滴與領英(后被微軟262億美元收購)合作、曙光與VMware合作,類似的合作案例不勝枚舉。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清華控股旗下的紫光集團。從2013年12月,紫光以17億美元完成對展訊的收購后,一發(fā)不可收拾。曾斥資188.8億元入股惠普旗下新華三并成為大股東,又在2016年9月,通過紫光集團旗下的紫光股份與滋補數據聯手成立了新的合資公司吸光西部數據,新公司總投資額3億美元,紫光股份持股51%。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一度被稱為并購狂人,而趙偉國也直言不諱:紫光要成為中國在信息互聯網技術領域的太平洋艦隊。顯然,收購是最有利的手段,是容易走的一條路,也是一種“曲線救國”,畢竟,有資金做催化劑就能夠打造一個更完善的IT生態(tài),推動行業(yè)創(chuàng)新。
俗話說:錢不是萬能的, 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雖然話糙,但理不糙。長期以來,我國在國產芯片及相關領域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顯然,在“中國制造”的大背景下,未來也還將如此,但的方式或會有所不同,我們也期待會帶來驚喜。
上一篇:軍工產業(yè)持續(xù)推進 四創(chuàng)電子成為中國電科旗下資本運作平臺
下一篇:全球首條2500mm超寬幅偏光片產線落戶昆山,填補空白
推薦閱讀最新更新時間:2023-10-12 23:57


- 意法半導體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和電話會議時間安排
- 從設計概念到 FPGA 原型僅需數分鐘,印度 InCore 完成 SoC Generator 平臺硅驗證
- 消息稱因難尋客戶,三星推遲美國芯片工廠的完工時間
- Teledyne收購Littelfuse旗下Maretron資產
- 英飛凌大中華區(qū) 2025 生態(tài)創(chuàng)新峰會,究竟探討了哪些創(chuàng)新與生態(tài)合作?
- 新思科技關于美國解除近期對華出口限制的聲明
- 美國微芯科技公司宣布史蒂夫·桑吉將繼續(xù)擔任首席執(zhí)行官兼總裁
- 臺積電計劃兩年后停止氮化鎵晶圓生產,納微轉投力積電
- 美國EDA恢復供應?
- 線控技術是自動駕駛落地的必要條件嗎?
- 探索高鎳正極——未來電池技術的關鍵
- AEC-Q解讀:車規(guī)級芯片的“入場券”與技術門檻
- 出圈or出局?AI汽車“急速駛來”,市場淘汰賽一觸即發(fā)
- 車載以太網技術及其EAVB和TSN技術
- 自動駕駛中域控制器有何作用?
- 利用與硬件無關的方法簡化嵌入式系統(tǒng)設計:驅動程序實現
- 英飛凌將CAPSENSE?集成至PSOC? HV微控制器, 賦能先進觸控傳感應用等智能傳感器和執(zhí)行器
- 如何部署流媒體服務實現監(jiān)控功能--基于米爾TI AM62x開發(fā)板
- Arm 洞察與思考:AI 技術破解創(chuàng)新與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難題